鞍山市工业发展脉络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19-05-06 11:24:26

[摘要] 第 2 章 鞍山市工业遗产现状研究本篇文章目录导航:【题目】鞍山市老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分析(←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第一章】辽宁

第 2 章 鞍山市工业遗产现状研究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鞍山市老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分析(←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

【第一章】辽宁地区工业遗产保护研究绪论

【2.1】鞍山市工业发展脉络

【2.2】鞍山工业遗产的现状

【2.3-2.4】鞍山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解析

【3.1-3.2】建立鞍山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

【3.3】采用层次性保护利用梯度

【3.4】融合鞍山城市发展建设

【3.5-3.6】采取多样的保护利用模式

【4.1】建构实体的保护再利用方法

【4.2】建筑内部空间的保护再利用方法

【4.3-4.4】建筑外部空间环保再利用技术

【参考文献:

】工业老建筑的二次开发利用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1、鞍山市工业发展脉络

2.1.1、近代工业的起兴(1904~1948)

1919 年鞍山制铁所办公室原貌、 1937 年鞍山制铁所办公室原貌

鞍山市区原属辽阳县(古襄平)域,采矿炼铁历史悠久。西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人炼铁,政府设铁官收税。唐代之后冶铁业兴盛,辽代设铁榷专门从事冶铁业管理。 清代一度限制开矿,清朝中期民间冶铁又兴起。鞍山近代钢铁工业是 20 世纪初期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1904 年日俄战争后,我国东北遭到了日本的殖民侵略。1909 年,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所属地质调查所开始非法勘探鞍山铁矿资源,策划窃取铁矿开采权。1916 年 7 月,日本人通过贿赂、欺骗等非法手段在鞍山建立了中日合资的振兴铁矿无限公司,由日本独家经营。1918 年 5 月,成立了鞍山制铁所(图 2-1),这是鞍钢最早的前身。1931 年九 一八事变前建成了焦炉 2 座,高炉 3 座,建设了化工厂和耐火厂等工厂,鞍山殖民地工业从此开始。1933 年 6 月,日伪政府将制铁所重新扩建成昭和制钢所(图 2-2),开始了大规模建设。1935 年后陆续建成了大型钢材工厂、第一小型钢材工厂、第二小型钢材工厂、薄板厂和中板厂等 5 个轧钢厂。 沦陷期间昭和制钢所成为日本钢铁的重要基地,日本资本家依托昭和制钢所建设了一批轧钢厂,生产铁轨、角钢、圆钢、鱼尾板、无缝管、中厚板、焊接管、钢丝绳等产品。围绕钢铁工业其它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在海城、大石桥建立南满矿业株式会社,菱镁石、滑石化工产品、耐火材料、电力、铁塔、轧辊等都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石灰石、硅石、萤石、长石等开采加工,砖瓦、机械器具、金属制品、缝纫、皮革、印刷、食品等工业随之而起。城市建设、房产、交通、商业、邮电、金融、教育、卫生、广播、煤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也都有相应发展。1937 年鞍山建市,1939 年成为东北沦陷时期的重要城市,城市规划面积 150 平方公里。到 1943 年,昭和制钢所有职工 8.25 万人,有鞍山、大孤山、樱桃园、弓长岭 4 个主要采矿所,建成 9 座高炉,日生产铁能力 5350 吨,建成平炉 12 座,日生产钢能力 1600 吨。最高年产量达到铁矿石 231 万吨、铁 130.9 万吨,钢 84.3 万吨(图 2-3)。

图 2-3 鞍山近代工业起兴阶段时间节点图

1945 年光复后,苏军进驻鞍山,鞍山工业遭到严重破坏,从 9 月至 11月拆走昭和制钢所等企业设备达 60%以上,钢铁生产能力大大下降。国民党进驻鞍山后,从 1946 年至 1948 年的 22 个月中,生产钢材 1.25 万吨,炼了 9500 吨钢,产焦炭 2 万吨。解放后,除少数工厂外,绝大多数企业需要重建或大修才能投入生产。

2.1.2、现代工业的奠基时期(1949~1977)

鞍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国初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在一个废墟上建设起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mdashmdash鞍山钢铁公司,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已形成,全市工业出现了飞速发展的大好局面。

解放后,鞍山市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与关怀下,逐渐恢复钢铁工业的建设工作。1949 年 3 月,鞍钢拟订了修复和生产计划,7 月 9 日开工典礼之前,从采矿到炼铁、炼钢、炼焦和轧钢等生产系统陆续复工。1949 年底,国家重工业部确定 1950 年东北是钢铁生产的重点。1952 年 4 月,中共中央通过了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的关于鞍钢恢复与改造的报告,提出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鞍钢从此开始了改造与建设的高潮。鞍钢三大工程中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逐步开工建设,恢复时期从 1949 年至1952 年,共生产钢 192 万吨、铁 214 万吨、钢材 136 万吨。地方国营工业、集体工业和私营工业在为鞍钢服务口号下也有较大的发展。这期间涌现了鞍钢炼铁厂孟泰、市锅炉厂崔长久等一批模范人物。

1953~1957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对鞍山建设投资达 19.28 亿元。国家安排的 47 项重点工程经过全市人民特别是鞍钢职工的艰苦劳动全部竣工投产,主要有 2 个铁矿、7 个选矿厂和烧结厂、10 个焦炉、6 个高炉、7 个轧钢厂、2 个耐火厂。至此,炼铁厂 9 座高炉全部建成且恢复生产,一、二炼钢厂 19 座平炉全部改造修复投产。同时完成了 5 座矿山的地质勘察工程,灵山火车站投入运转,白旗堡至大孤山 20 公里高压输电线开始送电。

有轨电车、沟通铁东、铁西两区的虹桥和一大批住宅也都相继建成使用,自来水、煤气、文化娱乐场所、学校等都有了相应的发展。根据当时苏联专家评估,鞍钢年产量为钢 557 万吨,铁 417.5 万吨,钢材 419 万吨。在此期间鞍钢支援全国技术人才 4500 多人,为全国培训技术力量 1.2 万人。

鞍山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建设重工业基地极为罕见的有利条件。铁矿矿脉分布于市区南、东、北方向,形成马蹄形状态, 再往北为辽阳弓长岭铁矿与本溪地区铁矿相连。鞍山铁矿以鞍山式含铁石英岩为主,为含铁量 30%左右的贫矿,矿床规模大,一般长达 1000 米以上,厚度为 80 至 100米。1977 年末有铁矿山 5 座,其生产能力为年产 2648 万吨,弓长岭、齐大山、东鞍山生产能力较大,年产都在 600 万吨以上。鞍山及其周边地区金属矿资源丰富,为其钢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鞍山工业不论在本市经济中,还是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工业生产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建筑业、农业和第三产业都是围绕着工业发展起来的,而且多数是为工业服务的。由于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口增加,客观上要求其它行业必须加速发展。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呈现缩减的趋势,但主体地位仍未改变。

表 2-1(1949~1977)部分年份鞍山市轻重工业比重

表 2-2(1949~1977)部分年份鞍钢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表 2-3 1977 年工业各部门职工人数占比

鞍山工业门类行业十分齐全, 根据鞍山志工 业 卷 数 据 绘 制(1949~1977)年鞍山市轻重工业比重表(表 2-1)以及鞍钢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表(表 2-2),从表中看出鞍山主要是以钢铁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工业体系,鞍钢在鞍山的地位举足轻重。鞍山有一支较强大的产业大军,1977 年末工业部门职工总共 58.58 万人,占据全部职工人数的 66.0%。其中,钢铁工业职工 25.72 万人,机械工业职工 17.85 万人,分别占工业部门职工的 43.9%和 30.6%(表 2-3),即在工业部门中有 3/4 的职工在金属冶炼、轧制和加工制造部门,反映了鞍山作为一个重工业、钢铁工业基地的特点。

2.1.3、鞍山工业飞速发展新时期(1978 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鞍山工业飞速发展,形成了拥有多种行业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在鞍山工业中,钢铁重工业的主导地位依旧没有变化,鞍钢依旧举足轻重,兴也钢铁衰也钢铁的钢铁工业情结仍深刻在鞍山人民的心中。

十二五时期,鞍钢集团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共获得授权专利 5154 件。鞍钢集团生产的造船、铁轨、军工等用钢销量位列国内首位,鞍钢船板和铁路钢轨新品种及钢轨生产技术的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鞍钢集团成功进入世界 500 强,新产品所占比例达到 1/4

[1].。

鞍山现代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是建立在曾经良好基础上的再次迸发,原来辉煌的工业遗留的大量遗产是鞍山现代发展的基石,充分挖掘工业遗产的价值将对当下鞍山工业的进步与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鞍山工业遗产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是我国近现代钢铁工业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鞍山钢铁工业文明传承的载体,是鞍山人民对曾经某一时期的情感关联要素,应加强保护与再利用,延续场所精神与工业文化,使工业遗产发挥更大的价值。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鞍山工业发展,工业发展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