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论文(权威推荐6篇)

来源:建筑界编辑:袁斌发布时间:2019-05-06 13:58:18

[摘要] 水资源论文一(1):  题目: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水资源管理的路径选择摘要: 实现水资源良治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关键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根

水资源论文一(1):

  题目: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水资源管理的路径选择

摘要: 实现水资源良治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关键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当前水资源管理存在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和水资源软路径三种不同的范式。我国面临着资源型缺水、污染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制度型缺水和发展型缺水五种主要的水短缺形势。只靠单一的水资源管理范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有实现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和水资源软路径范式的有机结合, 走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路径道路, 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水资源管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国家管理的核心议题之一

[1]., 魏特夫、马克思等治水派更是将传统中国视为一个治水社会。纵观中国历史, 历代君王都秉持善治国者必先治水的思想

[2]., 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治水文化。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中华文明治水的优良传统, 而且将水资源管理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 我国水安全呈现出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 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愈加突出

[3]。我国离实现水资源良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时代, 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旧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约束。潜在的水资源危机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面临的重大威胁和风险因素。水资源危机表面上看是资源危机, 实质是水资源公共政策取向和水资源管理的危机

[4]。对于现行我国水资源管理范式, 多数学者认为, 我国水资源管理已经或者正在实现从水资源供给管理向水资源需求管理的转变。也有学者认为, 我国的水资源管理范式已经超越了水资源需求管理。如杨彦明认为, 我国实施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不仅远远超出供水管理范畴, 也超出了需水管理模式的范畴, 只有水资源软路径在诸多方面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可以互为参照

[5]。陈龙, 方兰认为水资源软路径和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在目标、治水思路和治水措施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6]。摆脱水资源危机, 就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水资源的明智管理

[7]。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水生态文明, 最重要的就是要探寻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1 水资源管理范式的演进

目前世界上水资源管理的主流范式主要有三种, 即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和水资源软路径。

1.1 水资源供给管理

在人类治水的历史上, 最早的水资源管理范式是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供给管理, 是指在面对各部门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时, 通过投资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发利用各种可能的水源来提高水资源供水能力, 以满足不断扩大的用水需求

[8]。水资源供给管理范式占据主流地位的时间最长。在西方, 水资源供给管理至少可以上溯到古罗马时期。当时的中央管理机构就已经通过修建水库、堤坝或者发掘地下水然后通过管道和引水渠引到农场、工厂和城市。水资源供给管理在20世纪达到了顶峰, 兴起了一股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热潮。

水资源供给管理将水资源视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物品, 制约人类获得足够水资源的不是水资源本身, 而是人类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能不能将水资源开发出来成为水资源管理的关键。在这种思维理念下, 工程学成为水资源管理的主导学科, 水利工程师垄断了水资源管理的话语权。加大对水利的投资, 修建新的基础设施成为基本的政策取向。

水资源供给管理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成就, 保障了人类基本用水需求。但是随着水资源稀缺性的加剧, 水资源供给管理的弊端不断显现。首先, 不断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导致河流水资源被过度使用, 过去自由奔腾的大江大河开始出现断流, 同时地下水位正在不断下沉。其次, 资本密集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为灌溉修建的大型堤坝基本都属于低回报、低收益的工程, 耗资巨大, 且成本难以回收, 再加上差不多在任何地方, 最便宜的水资源都已经被开发, 额外增加供给的成本在不断上升。政府财政压力使得继续增加水资源供给难度加大。再次,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移民搬迁, 处理不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 甚至爆发冲突。最后,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很多自然栖息地正在消失, 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断丧失, 水生物物种严重衰退,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2 水资源需求管理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模式。为解决日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人们开始从水资源供给的反方向即需求方面来寻求解决途径, 即通过合理抑制用水需求的增长, 达到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目的。

水资源需求管理认为水资源是有限的, 必须被有效地利用。提升效率, 是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核心。而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是利用经济手段调节水资源, 经济学开始成为水资源管理的主导学科, 经济学家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家掌握了水资源管理的话语权。在这种背景下, 水价和水市场被认为是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两根支柱。基本成本收益分析在不同的替代政策间进行选择, 成为制定政策的基本导向。水资源需求管理与传统的供水管理最大的几点不同在于:第一, 实现了从技术为中心的供给模式向以人为本的需求模式的转变。第二, 实现了从政府垄断管理到民主参与式管理的转变。第三, 实现了从技术调控向市场调控的转变, 经济手段成为核心。

水资源需求管理对民众起到了很好地教育作用, 扭转了水资源免费且用之不尽的传统观点。同时通过技术手段、经济手段、管理手段的改进, 极大地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节水。由于反弹效应的存在, 不少地区出现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后, 水资源使用量更大的情况。水资源需求管理并没能很好地实现农业节水, 再加上水价和水市场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 目前水资源需求管理还不足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 水资源软路径

由于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局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mdashmdashmdash水资源软路径。水资源软路径最先兴起于加拿大, 现已扩展到欧盟和OECD国家。

关于水资源软路径, 目前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清晰的定义。一般认为, 水资源软路径是一种注重效率、公平与可持续性有机统一的, 提倡有力的保护措施、制度改革和社会结构变革等方式转变用水方式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是一种主动、前瞻、长期、渐进的方式, 是一种全面使用制度、经济、技术等各种手段, 结构性地改变经济社会对水资源服务的需求及其服务方式的内生水资源管理方式。水资源软路径有五大核心原则:第一, 水资源是一种服务, 而不是目的本身。社会上大部分水资源的使用都是为了提供某种特殊的服务, 如清理废物、洗车、促进植物生长等等。将水视为一种服务, 就更容易使水资源管理者的视野, 从对传统技术手段和大规模修建基础设施的关注中拓展开来, 激发社会在提升教育、完善市场、重构城市水资源保护制度等方式上的创新。第二, 水资源使用要确保生态可持续性。水资源软路径将生态系统视为水资源的合法使用主体, 与人类具有同等的地位。生态效应视为首要考虑的对象, 是水资源使用的基本前提。第三, 水质、水量同等重要, 要注重水质匹配。水资源软路径认为, 不同的水资源终端使用需要不同质量的水资源供给。要求实现水资源质量和水资源用途的深度匹配, 深化水质、水量的综合管理, 让不同水质要求的水资源服务能够在减少水资源的前提下得到相应的满足。第四, 强调从未来倒推回现状的规划方法。水资源软路径首先定义一个未来社会可持续和向往的发展目标, 再采用倒推的方法, 去识别连接未来和现在的政策和项目安排。第五, 要求保障社区和公众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参与。水资源软路径关注的是长期的水资源管理规划, 需要更多的个体水资源使用者行动, 而不仅仅是少数的工程师。这就要求确保社区和民众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参与, 实施水资源管理的民主, 从外在权威管理, 走向内生自主管理。

从本质上看, 水资源软路径本身也可视为是对水资源需水管理的深化、拓宽和延伸, 是一种更加综合的水资源管理范式。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多手段的政策工具以及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等特征, 让水资源软路径更加符合21世纪水资源管理的需要。

2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类型

我国面临严峻的水短缺形势, 有16个省区重度缺水, 6个省区极度缺水。

[9]根据水利部公布的数据, 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 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 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m3, 全国每年缺水300亿~400亿m3。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2.1 资源型缺水

水资源禀赋不足是造成水短缺的重要自然因素, 我国是联合国认定的十三个缺水国家之一, 人均水资源禀赋不足2 200 m3。不少地方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禀赋更加贫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 放大了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 从而造成了水资源短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不确定性, 未来的水资源禀赋还可能进一步降低。我国主要流域的地表水流量在不断减少, 特别是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流域下降最为明显。资源型缺水, 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 并且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

2.2 污染型缺水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 特别是前30年高速的粗放式增长, 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近十年来,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推广, 水资源污染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 我国水污染已经从城市扩展到乡村, 从东部蔓延到西部, 从地表深入到地下。水污染造成水质下降, 很多水资源不能再被人类饮用或者用于其他用途。污染型缺水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 是人类自身所酿成的恶果。污染型缺水往往会加剧资源型缺水, 让水短缺的形势更加恶化。如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污染型缺水仍将会在很长时间内存在。

2.3 工程型缺水

某些地方水资源禀赋并不缺乏, 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工程基础, 从而导致水资源不能被开发利用。造成工程型缺水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地理因素, 很多地方地形复杂, 难以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 从而无法轻松获得能够被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我国西南地区不少地方就由于自然地理原因而缺水。另一种是经济因素, 由于经济实力不足, 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水资源, 不少贫困地区就由于经济原因而出现工程型缺水。水利工程多属于资本密集型, 且随着水资源开发难度的加大, 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成本还会进一步增加。另外, 水利工程的维护成本也十分高昂。

2.4 制度型缺水

制度型缺水, 又称建构型缺水, 是由于水资源制度本身所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由于制度具有非中性的性质, 不同的水资源制度就建构了不同的话语和权力体系, 从而造成了不同的水资源分配格局。占据话语权和权力体系中心地位的利益群体往往能够获得足够的水资源供给, 而被边缘化的利益群体, 则可能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他们的真实需求往往被忽视和侵占。如我国的水资源制度就具有明显的发展主义导向, 经济效益最大化成为支配水分配的主要运作原则。在这种制度下, 城市和工业用水是优先保障的对象, 而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往往被侵占。制度型缺水更多的是分配问题, 而不是供给问题, 因而仅靠供给管理无法解决, 只有通过水资源制度的变革才可能有效解决。

2.5 发展型缺水

发展型缺水是一种绝对型缺水, 是对水短缺的一种动态衡量。某些地区虽然水资源禀赋丰富,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最终用水需求会超过水资源供给, 从而造成绝对稀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发展型水资源短缺到来的时间,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水短缺的趋势。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就必须将水资源的使用总量严格控制在生态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 尽可能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脱嵌, 摆脱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可以预见的是, 如果不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随着我国向发达国家的转变, 发展型缺水可能会在很多地方发生。而这正是水资源软路径所重点解决的问题。

3 我国水资源管理的路径选择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框架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根基,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由于我国水短缺的类型十分复杂, 五种类型的水短缺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 单一的水资源管理范式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水资源管理应该采取多元化路径, 实现水资源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和水资源软路径三种范式的有机结合。

3.1 优化水资源供给管理, 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

水资源供给管理虽然已经不再占据主流的地位, 但是在局部地区仍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水资源管理要优化水资源供给管理, 至少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优化调水工程布局。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 对于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 要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跨区域工程调水仍然是重要原则。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原因。要对调水工程进行审慎地论证, 从宏观角度进行布局的优化。第二, 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 海水淡化将会极大增加沿海城市淡水的供应。目前, 海水淡化的成本还很高, 要加大创新的力度, 尽可能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第三, 加大污水处理的力度。我国污水处理和再利用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量污水的排放不仅污染环境, 还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要加大对污水处理的投资, 提升污水的再利用率。第四, 创新雨水收集方式。从总体上, 我国对雨水收集工作还不够重视。要利用海绵城市建设, 不断创新雨水收集的方式, 锁住每一滴水。

3.2 深化水资源需求管理, 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主流思潮, 但是在实践中, 水资源需求管理还基本处于初级阶段, 亟需全面深化改革。利用经济手段,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改革共识, 要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框架下, 全面推进水权、水价、水市场三大改革。首先, 要加快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流转顺畅的现代水权制度体系。在坚持水资源国家所有的基础上, 尽快明晰区域层面、部门层面以及用水户层面三个层次的水权分配以及相应的权、责、利。其次, 要构建起能够反映水资源稀缺性的水价体系, 特别是要全面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尽快完善农业水价制度, 改变目前农业水价过低导致的价格杠杆失灵的局面。第三, 要加快水权市场的构建与培育, 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准市场原则, 完善区域水权交易、取水权交易以及灌区用水户水权交易规则, 完善水权交易所、水权银行和水权存储中心三大交易平台, 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现代水权市场体系。

3.3 推广水资源软路径, 逐步走向水生态文明

水资源软路径是对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深化和拓展, 最接近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要逐步推广水资源软路径的治理理念, 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广水资源软路径, 第一, 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哲学观, 以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对待水资源,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终实现人水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二, 要改变传统水资源需求管理只注重效率提高的思维, 实现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既要关注水资源对当代人的满足, 也要关注水资源对后代人和自然界本身的满足。第三,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实现更加节约水的经济发展模式。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 以生态文明为最高目标, 发展绿色经济, 打造绿色经济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 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逐渐脱钩。第四, 要实现水质和水量的协同管理。将不同的人类需求按照对水质的不同要求进行排序, 合理安排水资源使用的顺序和时间。第五, 要深化水资源参与式管理, 推进水资源管理法制化、民主化的进程, 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相互协调、相互协作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第六, 要重视因地制宜, 避免一刀切、不搞齐步走。尊重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探寻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相适合的本土化的、地方化的制度方案。

参考文献:

[1].崔晶.从传统到现代:地方水资源治理中政府与民众关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2) :1-7.

[2].李轶.河长制的历史沿革、功能变迁与发展保障[J].环境保护, 2017 (16) :7-10.

[3]陈雷.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河湖管理模式[J].中国水利, 2016 (23) :1-3.

[4]范仓海.中国水资源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口middot资源与环境, 2015 (S2) :94-98.

[5]杨彦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软路径[J].水利发展研究, 2013 (6) :20-24.

[6]陈龙, 方兰.水生态文明与水资源软路径[J].水利发展研究, 2018 (3) :22-26.

水资源论文一(2):

  题目: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摘要:在经济发展中, 增加了水资源的使用量, 水污染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对于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来说, 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在水资源出现短缺的情况下, 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科学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本文主要介绍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 探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1. 引言

近些年, 在加快工业化的背景下, 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 环境问题也越发突出。现阶段, 深入开展建设生态环境是保护水资源的迫切任务。我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环境是主要切入点。所以, 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保护好和利用好水资源。

2.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 不断加强建设生态环境, 这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还没有明确生态环境建设内涵, 不过在探索中已经发现其作用。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得到的经济发展, 出现了越发明显的恶果, 建设生态环境主要是重新建设生态环境。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中提出, 在陆地部分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生态农业、草原建设、防治荒漠化、保持水土、植树种草、保护自然资源比如天然林等。建设生态环境的手段主要是:其一, 利用生物措施建设植被。其二, 利用工程措施建设工程。这两种措施互相辅助, 为建设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其中建设生态环境的重点内容就是保持水土、防治沙漠化。

3.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利用水资源的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 资源人均占有率比较低。我国是贫水国家,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地理分布上, 我国总体呈现西少东多、北少南多的情况, 且会因季节变化受影响。如今, 我国有四分之三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问题, 并且形势比较严峻。在利用和开发水资源方面, 我国总用水的一半以上是农业用水, 其中农业用水的三分之二是用在灌溉上。之所以灌溉会使用如此大的水量, 其原因主要是是我国的灌溉技术不高, 无法有效利用水资源, 水利用率比较低, 相比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此外, 工业领域也消耗了较大的水资源。如今, 我国对工业用水的管理主要采取定额方式, 利用水资源的效率比较低, 不少工业废水直接流进河流, 污染水资源, 导致缺水问题越发严峻。

4. 加强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一般措施

(1) 构建节水型社会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加强建设生态环境, 关键措施就是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构建节水型社会指全民都参与到节约水资源的活动中, 所有人都从基本小事做起, 在生活中贯彻落实节约用水。另外, 全民都参与到节约用水中, 从本质上降低浪费的水资源。比如农业上, 可以改造灌区节水、田间节水等工程, 对节水措施加以调整, 提升综合农业水平。在工业领域, 要持续改造节水技术, 对当前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进行合理化调整。另外, 也要积极普及循环用水, 以提升农业领域的用水效率。在生活用水中, 要加强管理公共用水, 对水价进行合理调整, 普及和应用城市建筑中的节水技术, 强化对污水的回收。

(2) 建立水资源工程的良好格局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 另一方面要建立水资源工程的科学化格局。建立水资源工程的科学化格局, 指依据三先三后原则, 加快建设水利工程, 慢慢建立我国水资源工程的科学格局, 从而处理北部地区的缺水问题。另外, 在对生态环境多加保护的同时, 应该建设一些水库工程和调配水资源的工程, 特别是要强化建设西南区域关于水利的基础设施, 提升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总体而言, 在对多个方面加以考虑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建立水网连通, 将调配水资源的工程价值尽可能发挥出来。

(3) 强化修复水资源的功能, 建设重点地区的水资源

提高修复水资源的功能主要是修复生态湖河, 通过修复水资源, 推动水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些水资源规划中划定了各流域开发水资源的上限, 且需要加强节水措施, 对用水需求的增长加以控制, 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确保其在水资源承受范围之内, 提供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固基础。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还需要强化保障重点地区的水资源。水资源和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 强化开发和利用重点地区的水资源是建设水资源的重要基础, 也能保障生态环境。所以, 我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水资源, 保障重点地区水资源的安全, 确保水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

5. 建设植被生态和保护利用水资源

要想提升森林的生产力, 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森林水循环, 也是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森林水循环的基本原理为:一些降水被森林截留在地表, 之后慢慢被森林吸收。被截留在地面地降水可以直接被植被吸收, 也可能被大气吸收。森林植被有较大的体量和复杂结构, 林下土壤有较大的下渗体量和加强的渗透性, 且结构比较复杂, 导致森林植被有突出的水文特征, 可以有效调节生态系统。

植被生态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价值体现: (1) 有较强的截留蓄水能力。森林生态的主要特点就是有多样化的生态条件和较广的覆盖面积, 因此降水时能有效储存水分, 且森林植被普遍有较长的生长周期, 蓄水能力也比较强。特别是一些比较密集的森林系统, 相比单层人工林的涵蓄能力要高三到五倍。所以, 人们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 更好地生态建设服务。 (2) 对径流河川加以平衡。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截流蓄水力, 能够对河川径流实现有效调节。暴雨时节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能补充地下水, 地表土壤比较牢固, 出现洪水峰值的时间大大缩短。而在干旱时期, 森林系统可以将所储存的水分给予地表, 在正常运转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 补给河川径流, 降低干旱时期发生干枯的概率。 (3) 降低径流总量。河流径流总量取决森林系统水流散量、地表水分的蒸发量。一些地区的湿度较大, 径流量通常不会被森林系统影响而干旱地区的径流总量在森林系统影响下可以降低百分之十, 有效改善大气生态和植被生态。

6. 综合治理水土保持, 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水土保持是建设生态环境的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因此, 建设植被和水体保持有交叉区域, 也有各自的重点内容。水土保持的工作中心是保水保土, 之后结合有关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对生态环境加以改善, 保证社会经济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相比统一地区的单项植被建设, 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对水资源有重要价值。 (1) 减洪增枯。治理水土流失能提高拦蓄区域的降水能力, 地下和地表径流的分配格局和分配时序都得到优化, 从而使河川径流年内分配得到改变, 洪峰流量得到减少, 枯水期流量增加。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削洪效应受流域大小、措施实效、土壤、地形和雨情等因素影响, 总体来说, 削洪效应在中小区域河流中比较显着, 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十之高。不过, 大河流域内形成洪峰取决于多个因素, 而形成洪峰的关键因素是雨情, 导致水土保持减弱洪峰的作用在一些区域无法发挥。不过在加强治理大河地区水土保持的情况下, 水土保持削弱大河洪峰的作用也会慢慢呈现。 (2) 土壤侵蚀得到控制。水土保持在改善土壤侵蚀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安排多层防御防止土壤被侵蚀, 利用以坡改梯方式改进农田和林草植被等, 大大减少进入河川的水和泥。一般情况下, 治理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后, 侵蚀模数会降低至3000t/k m2到5 0 0 0 t/k m2, 相比原先的10000t/km2到20000t/km2, 下降了很多。假如采取合适的治理方式, 在长时间治理后侵蚀模式甚至能比1000t/k m2低。另外, 治理初期沟底工程和河川工程可以有效拦截河沙, 在深化治理中, 农田建设和植被工程会有更大作用。

7. 结语

经济要持续发展而不是竭泽而渔, 要对子孙后代有利。为此, 要重视建设生态环境, 构建节水型社会、水资源工程的良好格局, 强化修复水资源的功能, 建设重点地区的水资源。同时, 要加强建设植被生态, 综合治理水土保持, 切实保护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包晗.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工业, 2015, 1 (22) :39-39.

[2].尚诗淇, 孙俊华.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南方农机, 2017, 48 (10) :171-171.

[3]刘贵元.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 (35) :149-149.

[4]和向东, 王静波.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初探[J].环境科学导刊, 2014 (2) :36-38.

水资源论文范文6篇导航:

第一篇:水资源论文

第二篇:进行水资源档案管理的有效路径与措施探究

第三篇:关于矿区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第四篇:浅谈甘肃农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与措施

第五篇:水文水资源中气候变化研究的技术应用探究

第六篇:关于推进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建议

水资源,权威,推荐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