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宝德 – 没有美术品的「美术馆」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3-20 18:49:50

[摘要] 作者:汉宝德时近中秋,天气仍然燠热。因此我对信义文化基金会的日本四国之游,原只期待是北国秋高气爽的天气,在绿荫中观赏美丽的自然

作者:汉宝德

时近中秋,天气仍然燠热。因此我对信义文化基金会的日本四国之游,原只期待是北国秋高气爽的天气,在绿荫中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没想到,今年的气候真特别,北国岛屿上的气温也居高不下,而且不时来一阵倾盆大雨。风景没有看到,却有机会参观了几座特殊的美术馆,使人有不虚此行之感。

日本人认为建筑师就是艺术家

我们的旅游号称四国,不过是飞机在四国岛上高松机场落地而已。在地面上的活动实际是在几个小岛上。那是介乎本州与四国之间的濑户内海上的几个小岛,原来旅程的规画在看準了团员们的兴趣,有意的找到这几个有自然美景,又有美术活动的地区,故我们在短短的几天旅程中,吸收到不少新鲜的感受与异域的艺术趣味。

原来这一带近年来有意的向艺术方面发展。这几个岛在日本现代化与历经大战的过程中,原被视为后方,是工业原料取得与丢弃的地方,所以是相对落后的。上世纪末他们决定清理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优点,设法建设为一高水準的文化场域。历经若干年的努力,在几位天才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帮助下,慢慢有了成就,渐渐建立起吸引观光客的「濑户内艺术祭」的常态活动。所以今天的濑户内海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了。大家来这里是体验特有的艺术与自然结合的氛围,欣赏其异乎一般美术的创作。他们已成功的塑造另一种美术馆的模式。

使我感到非常惊异的,是日本人对建筑与建筑师的看法。在这些偏远的岛屿上,日本人似乎接受了一个观念:建筑就是艺术,因此建筑师就是艺术家,建筑物就是艺术品。建筑在西方被视为应用艺术,实用为主,美观为副。这样的看法也为西化后的东方人所充分接受。上世纪末,建筑界有一种「建筑就是艺术」的看法,但只有少数享有盛誉的建筑师才有机会表演一番,但社会大众并没有承认这一点,这类建筑只是被视为具有特异的造型而已。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过被认定为艺术品的建筑物,即使是名闻天下的,毕尔堡的古根汉美术馆,观众还是以内部的艺术品为参观目标,世上哪里有里面没有美术品的美术馆?

建筑可以作为一种纯艺术吗?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只有日本人才会想得出来。一方面,他们特别尊重建筑家,认定建筑物为作品对他们来说并无太多困难。另方面,日本可能是最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民族,而禅宗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对于虚与无的境界,原已吸收到他们的民族精神之中。所以没有美术品,只要有其他的精神的内容,同样可以被接受。

建筑作为一种纯艺术,也就是不考虑它的空间功能,是不是可以呢?这也有两种说法。其中之一是把艺术品的尺寸放大到建筑物的大小。着名的建筑师,哈蒂的作品就有这种味道:把建筑当成大型的雕刻,其夹缝的空间算作室内,对于功能有限的建筑,如美术馆,也许是说得过去的。条件是出资的业主充分支持。但我在日本看到的才是真正的建筑艺术。在这里,建筑并没有予人以心摇目眩之感的外观,只是很朴实的表达出最基本的建筑要素。这些要素组成了建筑,是建筑家视为艺术表现的手段,但由于与功能结合在一起,一般大众从来没有视之为艺术。其构成为建筑家们再三斟酌的,却被观众所忽略。

对建筑纯艺术的欣赏 必须具备禅的精神

这些要素是什幺?就是由「面」组成的立体空间,用建筑材料与工法所构成。美好的空间要很细心的权衡各个面(包括墙面与地面等)的比例、及其构造的面质与自然的色感。这样的空间使用自然的光线创造出所需要的气氛,或光影的戏剧。这就是空间艺术。

其实我们所居住及使用的房间都是这样造成的。设计家曾花脑筋使它呈现出一定的美感,只是我们只关心居住的利便,就没有很注意空间在一无所有时的精神境界。相反的,我们对于室内的一面白墙壁无法接受,非挂一幅豔丽的牡丹花才能满足。只有以虚无的精神来体会空间,才能了解建筑之为艺术的意义。所以对建筑纯艺术的欣赏必须先具备禅的精神。这一点,对日本人而言无甚困难,对我们就有些讲不清楚了。

我们这次参观的美术馆分居在三个岛上。首先看到的是丰岛上的丰岛美术馆。据导游告诉我们,这座岛是因为富于地下水而被命名,也就是多水的意思。在岛上,地面如有缝隙就有水冒出来,因此使艺术家有了创作的灵感。这当然是装置艺术或行动艺术产生之后的观念,艺术家与建筑师就在此观念下,建造了第一座完全没有美术品的美术馆,也是最有禅味的美术馆。

戒慎的心,看完一无所有的空间

他们灵感的来源是水珠。因为地下水呈现在我们眼前最醒目的是水泥地面细小孔洞所冒出来的水珠。由于水压力一直存在,水珠不断增大,然后顺斜坡流走。建筑师就设计了一个大水珠,俯伏在地面上。钢筋水泥的薄壳建筑,面以白色,在绿色的山林环境中非常醒目。

走到水珠的里面,发现是一个大圆顶,略为扁平在一边开了个圆洞可以看到天空,并用以採光。在这个偌大的空间里,没有任何展品,你所能体验的就是这个一无所有的空间的美感,因此本地的访客会坐在地上,微合上眼睛,享受这个安静又独特的空间。

他低下头会发现在圆顶的地面上,由于丰盛的地下水所冒出来的许多水珠。建筑师有意的使地面略有起伏,让水珠有滚动的机会,因此细心的观众,以欣赏动感的水珠从生到灭的故事。这是一个动人的过程,观众才觉悟到,这才是这座美术馆的展示品,也是这座美术馆建筑的缩影。是的,观众是走过艺术品中,所以被一再告戒不可以摄影,不可以出声,要脱掉鞋子,手不可以碰触墙面。

观众以戒慎的心情看完这一无所有的空间,回头看看这个大水珠,发现自己是上当了,还是确有收穫?看了一个美术馆,竟没有留下任何美术的影象。

展示室中大多没有展品

说到这里,我要谈一谈他们的博物馆营运的观念。博物馆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原是皇家或贵族把所收藏的文物或艺术品,酌量公开,与公众分享的意思,所以在开始发生的18、19世纪,对公众来访是有限制的。经过现代化与民主化的发展,博物馆的营运逐渐以服务观众为主,所以展示与教育的功能渐超过了收藏与研究。到今天,除了非常少的例外,博物馆总是以吸引大量观众来访为主要经营理念,新设的博物馆也以此为条件来决定其营运计画。

濑户内海的这几座小岛上的美术馆,居然反其道而行,自高身价,摆出爱来不来随便你的态度,简直使我大开眼界。在几个偏远的小岛上,要搭船转车数次才能到达,下了车还要步行若干坡路才能见到美术馆门口,总算到了,却被拦在门外,先脱鞋才能依序进去。慢!每个展示室,一次只能进去几个人,所以没有多少观众却要排长龙。妙的是,这些展示室中大多没有展品,只是抽象的空间的设计。

最近本州宇野港的直岛,好像是着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表演场地。有一座安藤博物馆,是把一座老宅的内部与后面用安藤式的水泥版空间改装而成。有一座是安藤设计的,把一个几何形构成的建筑埋在地下的「地中美术馆」,其内部空间当然都是安藤式的水泥版空间。在这里面,观众都不准谈话,不准动手,当然更不准照相,大家排队依次进入,如同拜圣殿一样的,都悄悄的、缓慢的走过那些黑暗的廊道,是我看到的,对建筑师致上的最高敬意。我不禁想,在台湾,我们可以建这样一座博物馆吗?

他们不把观众放在眼里可以以我个人经验为例。我因年迈体弱,出门要坐轮椅,此行亦不例外。我不必脱鞋,但要把轮子清洁后加套,自不在话下。使我感到意外的,是室内的空间展示,为了创造空间变化,梯步是不可缺少的,却没有考虑到无障碍的参观环境。所以在「地中」美术馆里,我虽然排队入场,仍有三分之二的展示无法亲身体验!

地中美术馆是安藤的纪念碑,完全以建筑为展示品。他在地下创造了五个採光井,其中较大的两个,一个三角形,一个方形,为天井,也就是院落,是纯净的几何空间。其余三个为展示室,是大家排队看展的三个艺术品。在这三个房间中,一间展示莫内的五张同类的画,着名的睡莲系列,是唯一与传统美术馆相近的展示,其他两间为两位美国加州的艺术家按照安藤的建筑空间所创作的「作品」,因为只有空间与光线,一般观众可能会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大的一座美术馆,却只有三件作品,其中两件是非常抽象的作品,居然有些年轻学生在排队等候入室,日本的年轻人真有这样高的水準吗?

如果我们也建造一座 没有美术品的美术馆……

我看了这几座勉强称之为美术馆的作品,不免想到台湾的文化现状。台湾因为有日据半世纪的背景,人民对日本文化是有观感的。可惜的是,日本文化中高度的审美标準与禅寺的沉思式心灵却没有影响到我们。我们仍然是一个喜欢热闹的社会,对淡雅的美有形无形的加以排斥,这正是国民精神生活中难有美感的原因。

我们当然没有模仿日本的理由,但是作为建筑界的一员,觉得这也许是促成社会大众提升建筑欣赏能力的一个办法。台湾社会对日本建筑师非常尊重,因此日本的着名建筑师都有作品在台湾。但是大家真正懂得欣赏这些作品吗?这使我想到,如果我们也建造一座没有美术品的美术馆,也许可以使台湾的民众惊觉到抽象美感的特色。

建筑是抽象的艺术,比抽象画还要抽象。把建筑当成展示的核心来建一座美术馆,陈示出空间的感动力与几何所构成之美,即使让民众花几秒的时间去加以体会,他们不能欣赏,也许会被激怒,可是把实体的建筑当艺术品展出的事实,应该会使他们反省自己的感受,逐渐接受几何构成的美感,甚至与日本人一样,坐下来静思以深化美的感觉。这,是可能的吗?

美术品,美术馆,宝德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