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环境下师范院校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19-05-07 10:42:53

[摘要] 曹雪琴 刘社欣 廖立胜师范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教师的重要阵地,是中国高等院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举足轻重。“双一流”建

曹雪琴  刘社欣  廖立胜

师范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教师的重要阵地,是中国高等院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举足轻重。“双一流”建设开启了高等教育领域大刀阔斧的改革,师范院校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师范院校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发挥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本体功能,借力“双一流”、助力“双一流”,明确办学定位,保持师范性,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优质师资,才能在“双一流”竞争中夺得先机。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师范院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8)01-0006-05

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师范院校是中国高等院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各级各类教师培养的重任,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师范院校的发展不仅关系到高校发展的整体水平,更是关系到社会改革、经济转型与民族的未来。师范院校在“双一流”建设新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发展,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建设发展的价值

(一)师范院校的重要地位

师范院校和师范教育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根基。自1897年盛宣怀在南洋公学首次开设“师范院”培养教育人才后,高等教育师范院校便正式诞生[1]。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传统意义上,“师范院校”主要是指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师资的高等院校。在各类高校中,师范院校有着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和规模较大的特点。中

国统计年鉴201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 560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师范类高校约180所[2]。长期以来,师范院校一直保持其教育学科和教师教育的传统特色优势。中国的师范院校依然是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为全国各个地区培养和输送教师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是在职教师培训和技能提升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摇篮。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础行业,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师范院校所培养的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灿烂文化、培养民族栋梁等神圣使命,因此,师范教育仍然在中国高校之林独树一帜,占据着一席之地。师范院校是否处于良性运行状态,能否培养出满足时代需求的教师,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前程。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建设发展的意义

中国的师范教育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独立设置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在为国家基础教育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3]。然而,师范院校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师范院校呈现出偏离传统优势的态势。一些师范院校逐步向综合性院校转型,学校定位和办学目标也偏向综合化。一方面,师范院校设置越来越多的非师范专业,教师教育只是作为一个特色或传统在发展;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开始停招短期内规模效益不高、发展前景不明朗的“冷门”学科和专业。师范院校对于师范专业的逐步淡化,对于“功利”专业的过分热衷,很容易导致师范院校在与其他类型院校的竞争中,失去其教育学科和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阻碍中国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人才的培养,致使师范教育面临“边缘化”危险。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重视师范院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优势,合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加强师资力量,改革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建设奠定优质人才基础,最终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建设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建设发展的机遇

中国“双一流”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4]。“双一流”建设有利于师范教育“定位”“定性”“定量”问题的有效解决。

1.更加彰显师范院校的重要地位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被放在了五项建设任务的首要位置,一流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这一特殊人才队伍的主阵地,其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师范院校自诞生以来就担负着培养优质师资的历史使命,并且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优势,在教育和培养教师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中国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优质人才、优质师资队伍的需求,更加凸显了师范教育在国家整体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更加明确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对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5]。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不顾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地随大流,一味地向建设综合性大学靠拢,这样只会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雙一流”建设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现状,发挥学科优势,确立精准、明确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朝着既定目标和规划一步步踏实地走下去。师范院校应该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推动优势学科的发展,部属师范院校可定位于“世界一流”,省部共建院校定位于“国内一流”,地方师范院校定位于“区内一流”。“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范院校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投入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逐步建设、发展和完善。

3.更加注重师范院校的师范属性

师范院校的优势、特色和立校之本正是其师范性。同时,师范性也是师范院校得以长久发展的根本点和立足点,舍弃师范特色,忽视教师教育,师范院校就会失去其经过多年发展所积累的传统优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核心竞争力。在“双一流”建设的宏大背景下,坚持教师教育特色是师范院校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师范院校经过百年发展,已经形成一些特色优势学科,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为人们所信赖,这些都是综合性大学无法企及的。师范院校若想在“双一流”建设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清楚地了解“办什么样的师范教育”和“怎样办好师范教育”,以优质师范教育为基础,以强化师范专业为目标,专注于优质师范人才的培养,关心师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改革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挖掘和打造优势学科,这样才有机会占据优势。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建设发展的挑战

1.综合性院校的强力冲击

随着“双一流”建设进程的加快,许多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使得本来就竞争激烈的师范院校体系更是雪上加霜。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兼并师范院校保留其教师教育的职能;另一种是通过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或者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或者设置师范专业等方式来达到参与教师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个别综合性大学的前身便是师范院校,一直存在着教师教育的职能。综合性大学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设施及综合实力等方面要比师范院校更有优势。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多,专业设置也比较灵活,科研能力和水平高,先进且完备的教育基础设施,种类齐全的多样课程,都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师范院校的学科结构单一,学科覆盖面窄,主要涉及文理基础学科和教育心理学科,学科发展空间较小,科研水平不高,办学条件不尽如人意。越来越多的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对师范院校的发展造成了强力的冲击,师范院校面临严峻挑战。

2.院校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师范院校在中国整体教育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特殊人才“教师”的主阵地,国家应给师范院校更多的政策扶持与帮助,保障师范院校办学的独特地位,维持其师范性,以便更好地实现其为社会输送优质师资的基本办学目标。目前国家对师范院校的考评机制与其他综合性大学并没有什么不同,考评结果的好坏会影响院校优势资源的获得,如:生源、资金、设施、社会声誉以及优惠政策等。因此,为了提高院校排名,争取更多有利的发展资源,师范院校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应对院校考评上,急功近利,完全忽视了师范院校的办学初衷,在考评机制的重压下迷失了自己的办学方向,最终造成“师范不师”的后果,得不偿失。

3.教育资源的分配有待优化

师范教育在中国整体教育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不容忽视。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教育资源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一方面,与师范院校相比,许多综合性大学掌握的教育资源要更充裕一些;另一方面,师范院校本身也存在资源分配的差异,部属师范院校往往比省部共建院校更具有资源优势,而省部共建院校又比地方师范院校拥有的教育资源多。“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都需要充足的教育资源的支持,无论在教育经费、教育生源,还是在教育设施、教育制度、教育资产以及教育内外人际关系等方面,师范院校并不具有绝对性压倒的优势。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基础教育优秀师资的主阵地,更应该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尽管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困境,师范院校也应该不忘初心,坚持其师范性,继续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质师资力量,保持师范教育发展的独特地位。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建设发展的有效策略

高等学校的发展,应主动适应时代,将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6]。在“双一流”建设新的历史背景下,师范院校应当立足于教育学科和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顺应社会发展,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教育学科,做好教师教育,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优质教师。

(一)回归师范本质,坚持教师教育特色

师范院校应将办一流教师教育作为自己的时代使命。于师范院校而言,最经济、最具有可能性的发展便是做大做强教师教育[7]。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最终是要回归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才能体现高校培养人才的价值。故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优势,不可替代性才更具竞争优势。在当前建设“双一流”的环境下,师范院校应坚持其培养人才的“师范性”,回归教师教育的本职工作,拓宽既有专业结构,培养适應能力强的紧缺型师范人才,服务于各层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此外,考虑到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师范院校如果仅仅坚持师范性也是不行的,还需要与综合性相结合,师范性为主,综合性为辅,分清主次,办好师范专业的同时,也兼顾非师范专业,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提高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二)增强师资力量,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民族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而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又取决于教师教育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当前这项工作主要还是由师范院校完成的。培养未来的教师是师范院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范院校发展的灵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优质师资的关键,也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师范院校发展的灵魂。“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必须增强师资力量,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才可能在院校竞争中占有足够优势。师范院校师德师风水平的提高需要将着眼点放在日常建设上,从点滴开始做起,注重细节,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鼓励教师多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底蕴,弘扬中华美德,打造师德高尚、作风正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坚持校地合作,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门必修课,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教育实际、验证和反思教育教学理论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提升自己独立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和加强师德修养的机会[8]。教育实习基地是保障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实习的实效性。“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需要培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师范人才,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学以致用,促进教师教育的快速发展,实现师范院校的跨越性和持续性发展。通过校地合作,形成科学有效的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基地模式,一方面,师范生能够获得充足的教学实践机会,应用和检验教育理论知识,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到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之中,促进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工作在一线的“专家型”教师也能够对师范生进行规范的引导,将自己多年教学过程中总结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学生,教学针对性更强,更有利于师范生的成长。

(四)促进专业发展,改革师范教育课程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要有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师范院校的使命就在于培养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懂得创新创造的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人才。目前,师范院校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学生教育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对教育实践关注得相对较少,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师专业知识课程、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教师专业实践的比例严重失衡,这就导致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化水平低,无法很好地胜任教师工作。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改革当前不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强调教育类课程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培养师范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建设与学校教育目标相契合的教育实习基地,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提高其教育教学技能。无论在课程门类、基本架构还是在教学安排方面,都应着力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其专业技能,增强师范院校的人才竞争力。

(五)明确目标定位,实现协同融合发展

现阶段,中国师范院校的定位和分类很不稳定,有部属师范院校、省部共建院校,也有地方师范院校;同时,还有国家级和地方综合性大学参与师范教育办学。无论是处于师范教育顶层的师范大学还是位于中层的师范学院,以及处于底层的师范专科学校,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有多大差异,但其共同的办学目标定位是面向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师资队伍[9]。无论哪一类师范院校,都应该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主旨,结合院校自身的特色优势,如:专业优势、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政策优势、区域优势等,明确每一所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在科学精准定位的同时,也要坚持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建立并稳固与其他师范院校的联系,向发展较好较快的师范院校学习经验,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利用,最终实现师范院校协同发展的共赢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志明,张寿松.谈一流师范教育的创建[J].丽水学院学报, 2005,27(1):9-14.

[2]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3]段若荧.师范院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教育与职业,2011(8):31-32.

[4]郑琰燚,等.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J].编辑学报,2017,29(2):160-162.

[5]侯小兵.师范院校办学定位的教师教育特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2-16.

[6]唐景莉.创新引领改革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J]. 中国高等教育,2016(6):20-24.

[7]孙锦明.办一流教师教育:地方师范大学的时代使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5):31-33.

[8]周春艳.校地合作共建教育实习基地的困境及其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1):18-20.

[9]宫炳成.回归本原: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2):23-26.

师范院校,策略,环境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