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水成冰,“水立方”与“冰立方”自由切换的奥秘是什么?

来源:建筑界编辑:郑昕宇发布时间:2022-02-11 13:16:15

[摘要] “水立方”是世界上首座完成“水冰转换”的奥运场馆。无论是“水立方”还是“冰立方”,“绿色”都是它们不褪色的标签。凝水成冰,国家游泳中心完成双奥任务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秘密?下文将详细介绍!


  凝水成冰

  把“水立方”冻成“冰立方”需要几步?冻上就行?不不不……看上去只是字面上多了“两点”,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为了实现“冰”“水”自由切换、让场馆一年四季都得到充分利用是最大的挑战。国家游泳中心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组建科研团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构想——在泳池上方架设可拆卸冰场。

  冰壶比赛对冰面要求极高,每平方米赛道在承受150公斤重量的情况下,冰面变形不能超过1毫米。而支撑冰面的“骨架”分为8层,可转换的钢结构,是冰壶赛道最基础的一层,想要保证冰面不变形,必须要做到稳健又牢固。它是由2600根3米高、2米长的钢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栓,确保钢架坚固结实。另外,钢架上还装有传感器,稍有一点震动或不稳都能监测到。

  有了钢筋铁骨,还得有冰肌雪肤——铺设的最上层,就是600根制冰排管,制冰排管相当于毛细血管一样与动脉静脉相连。而室外制冷机组就是“心脏”,将载冷剂通过管道循环输送至制冰场,保证赛场制冰顺利进行。

  通过层层浇水,形成大约5-6厘米的底冰,然后在底冰上面封一层白色底漆。在底漆上,铺设赛事景观和logo,之后再浇水,形成大约2厘米左右的冰面,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冰面。整个过程至少需要浇50-60次的水。而为了维护冰面,场馆的湿度控制也很重要,布袋风管源源不断地将干冷空气送入比赛大厅,并将大厅内的湿热空气带出去。

  这样一套“冰水转换”系统建成后,只用二十天时间,“水立方”就能通过快速组装搭建变成“冰立方”。

  升级换代

  夜色中,充满一个个泡泡外表的“冰立方”格外梦幻。随着音乐变化出七彩的光芒,犹如一出光影童话剧正在这里上演。但又有谁知道,“水立方”标志性的泡泡膜屋顶,曾经差点使“变身”失败。

  2008年的北京夏奥会,“水立方”设计出半透明式屋顶,整栋建筑透光性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变化满足场馆内泳池温度需求。但阳光却是冰面的天敌!为了顺利变身,工程设计团队决定给“冰立方”穿上一层“防晒服”。

  为了找到合适材料,团队反复模拟试验,最终选择一种厚约0.26毫米的膜材,覆盖在“水立方”的每个泡泡上,有效将游泳馆的高温高湿环境变成冰壶场地所需的低温低湿环境,并降低热辐射对制冰系统运转的负荷。

  除此之外,工程师还为冰壶赛场建立了一套“健康监测”系统,包含加速传感器、应变传感器、环境温度传感器等,不仅能监测结构的变形、震动,还能监测环境温度和整体结构倾角,对结构的安全性和比赛舒适度进行实时评估。

  冰面要始终保持低温,那观众也要跟着瑟瑟发抖吗?当然不是。大厅内的不同点位设置了传感设备,感知着比赛大厅温湿度、声光等环境的变化,场馆的群智能系统会根据数据反馈的实际情况自动调节。最终可实现室内高大空间温度的分区调控。冰壶赛场内会确保三种不同温度并存——赛道需要始终保持-8.5℃;冰面上方1.5米控制在10℃左右;看台区温度则在16℃到18℃之间,由座椅下的出风口吹出热风,确保观众舒适观赛。

  “北京正在用一个充满智慧的方式举办奥运会。”2018年9月,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来到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对场馆的变身,惊叹不已。

  2019年底,“水立方”第一次圆满完成“水冰转换”,耗时近60天。2020年12月,第二次“水冰转换”的结构搭建顺利完成,仅用十几天,达到“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的既定目标。

  昨天下午,在国际奥委会吹风会上,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运行主任皮埃尔·杜克雷在会上表示,北京是第一座双奥之城,这是优势,现在用的很多场馆都是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比如以前的“水立方”变成“冰立方”,这是非常骄傲的事情,现有的遗产重复利用,可以充分体现奥运会的目标。

  冬奥会赛后,国家游泳中心比赛大厅将可实现“冰水”自由切换,让北京奥运场馆遗产再次焕发活力。

  以上就是建筑界暖通频道为您带来“凝水成冰,'水立方'与'冰立方'自由切换的奥秘是什么?”内容,建筑界暖通频道分享暖通设计相关内容,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水立方”,冰立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