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暴雨造成地下基建瘫痪,地下空间如何安全利用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1-08-31 10:34:49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提速和都市人口膨胀,地下空间开发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专家表示,伴随极端天气愈发频繁,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已成为城市管理者重点关注的课题。

  7月20日,郑州地铁5号线因暴雨被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7月30日,广州地铁神舟路站也因暴雨被淹,造成部分交通瘫痪,一时间,地下空间如何安全利用,成为讨论的重点。

  地下工程是服务百姓的良心工程,也是筑牢城市安全发展的根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提速和都市人口膨胀,地下空间开发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专家表示,伴随极端天气愈发频繁,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已成为城市管理者重点关注的课题。

  统筹规划治“内伤” 扭转“重地上轻地下”观念

  此次郑州发生暴雨灾害,暴露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如今,积水逐渐退却,地下工程的“内伤”逐步浮出水面。追根溯源,除了极端天气频发、城市急速扩张等,最大的病根还在于城市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地下工程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要与整个城市的建设规划同步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监事长刘鑫在采访中表示。他以地铁项目举例,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各地会根据历史降雨量、历史洪水频率标准、沿河道的排洪需求、地形地貌等因素形成一个专门的水文分析报告,并以这份报告为依据,对地铁进行整体的防汛标准设计。即便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对车站防洪防涝给予充足考虑,由于临近地铁的道路、管网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不配套,年代较早的水介质管道状态不完备等,也可能引起地铁进水。

  “地铁项目最怕的就是水灾和火灾。”刘鑫表示,地铁防洪标准应与城市最高的防洪设计标准统一,甚至更高。他强调,治理“城涝”一定要有科学的规划,提高防洪建设标准,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必须与城市的规划建设相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实现地下设施与地面设施协同建设,地下设施之间竖向分层布局、横向紧密衔接。《意见》的出台,不仅有利于推动建立完善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更有利于扭转“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观念。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这句话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城市内涝集中暴发,给各地上了一课——只有地上地下、事前事后统筹协调推进,才能实现城市表里如一、和谐顺畅,持续发挥良心工程的暖心作用。而这,正是地下工程防洪防汛的根源所在。

  应急预案筑防线 提升抢险救援能力

  “地下工程防洪防淹除了在战略上做好整个城市层面的宏观统筹规划外,还要在战术上做好汛期防洪的各项应急准备。”刘鑫认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防洪抢险应急准备和处置能力十分关键,这是处置重大灾害事故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最重要的防线。如果常态化的险情预警、抢险物资、救援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如果应急指挥不统一、不果断,先期处置不科学,自救互救不落实,就会让险情进一步扩大。

  广州市黄埔区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复盘广州市神舟路站地铁进水处置过程时提到,预案的核心原则就是简单、迅速。“最关键是快,必须及时启动机制,确保人员没有任何问题。”目前,深圳地铁应对突发暴雨等极端天气均有各类应急制度及处置预案,根据不同级别的气象预警,启动不同级别的响应。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缄鑫表示,近几次暴雨发生的时间都很短,主要考验的就是应急救援和迅速控制险情的能力。比如地铁站进水如何迅速阻止洪水进入、一旦洪水进入如何将水患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且能尽快排出并恢复正常等。结合郑州地铁5号线“7·20事件”,他认为,随着极端天气的出现,地铁设计防洪标准和经济指标应加以调整,同时,用接近实战的防洪应急演练提升应急能力也很有必要;再者,城市管网作为降水的主要措施,其排泄能力、工况亦应引起重视。

  除此之外,提高民众风险意识是强化城市应急防控能力和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刘鑫建议,应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提升其安全意识和抗风险能力。例如,可以在地铁车站和列车上,不断插播地铁遇到灾害时如何自救的短片,告诉人们正确的逃生办法和路线,“就像飞机起飞前播放的安全短片一样。”

  安全“体检”查隐患 让风险可防可控

  城市内涝与过去基础设施“欠账”有关。“一是部分设施老化,二是排水管网维护不及时。”刘鑫告诉记者,暴雨后,除了提高城市防汛应急能力外,另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在工程设计标准和施工上的查缺补漏。

  《意见》强调,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设施普查,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总体方案,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摸清设施种类、构成、规模等情况。同时,明确到2023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设施普查,摸清底数,掌握存在的隐患风险点并限期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近年来,在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各地区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工作。

  今年3月,河北省城市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2021年年底前,全面启动以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为主,包括相关地面设施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工作。

  4月,浙江省全面部署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工作,并要求严格执行普查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成果质量管控规定,加强普查过程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确保普查成果合格率100%、优良率80%以上。

  6月,湖北省明确2021年年底,启动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和综合规划编制工作。2023年年底,各市、县基于工作成果,绘制本地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一张图”,逐步完善管理和应用功能。

  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工作是为城市地下空间做全面“体检”,是保障城市地下安全、节约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基础。这项工作的有序推进,让“不可测风险”变得“可防可控可治理”。更重要的是,做好这项工作,各城市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控与应急能力会大大提升,更大程度避免危险发生。

  以上就是建筑界快讯频道为您带来的“多地暴雨造成地下基建瘫痪,地下空间如何安全利用”的内容,建筑界快讯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热点的新闻,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新闻~

地下基建,地下空间,建筑安全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