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十三五”推动城市更新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12-23 11:53:14

[摘要] 上海市综合运用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手段,努力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基本形成安全、干净、有序的高品质市容市貌和现代化城市管理格局。

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十三五”推动城市更新.png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自觉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到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工作中,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努力以一流治理为目标,不断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努力以住有所居为指引,不断打造宜居安居环境;努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能级、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出了积极贡献。

  紧抓城市治理“牛鼻子”工程,用“三心一针”绣“三全四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管理就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围绕《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绣花般的细心和耐心,以保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综合运用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手段,努力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基本形成安全、干净、有序的高品质市容市貌和现代化城市管理格局。

  一是以智能化建设为着力点,迭代升级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把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作为提高上海城市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牛鼻子”工程,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优势,在数据汇集、系统集成、联勤联动、共享开放上下功夫。以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为基础,升级形成覆盖市、区、街镇3级的城市运行管理系统,探索形成以CIM(城市信息模型)为核心的涵盖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平台,创新研发一批聚焦重点领域城市运行风险和高频多发城市管理难题顽症的智能化应用场景,城市管理精细感知、精确认知、精准行动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精心规划顶层设计,加强手段支撑,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基础不断夯实。依托覆盖市、区、街镇、村4个层级的网格化管理体系集成各类管理、执法、作业处置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法治建设有序开展,修订并颁布7部地方性法规;建成5950个城管社区工作室,城管执法基层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进一步夯实。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出台《上海市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全要素技术规定》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上海城市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社会参与形成氛围,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居民自治功能,创新路管会、弄管会、社区工作室等一批自治组织,引入社区规划师制度,培育扶持专业社会服务组织参与住宅小区公共事务,逐步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管理模式。

  三是以“三个美丽”建设为载体,不断破解难题顽疾,人居环境品质大幅提升。大力推进“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城市景观更具魅力,滨水空间释放活力,整体面貌普遍提升。黄浦江核心段45千米和苏州河中心城段42千米滨水岸线贯通,公共空间品质不断提升,世界级滨水区框架初步形成。坚持“做减法、全要素、一体化”方法,实现约356千米道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累计拔除各类立杆4万余根,平均减杆率达到60%。连续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6亿平方米,腾出土地约90平方千米;创建完成211个“无违建创建先进街镇”,累计完成率93.4%。

  四是强化示范引领,推动部市合作,打造世界城市日活动品牌。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上海智慧、上海样本,为世界超大城市建设和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积极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上海市共建“超大城市精细化建设和治理中国典范”合作框架协议各项工作,久久为功打造世界城市日品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坚持“一个定位、两大体系、三个为主、四位一体”,租购并举,市民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以居住为主、市民消费为主、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三个为主”原则,构筑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大力发展租赁住房,稳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有力保障基本居住需求,市民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一是多措并举改“旧”更“新”,旧区改造跑出加速度。坚持“留改拆”并举,加强整体谋划,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强化制度供给,全力以赴持续推动打好旧区改造攻坚战,“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81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4万户。积极开展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实施老旧住房综合改造约40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近80万户。

  二是加快构建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一城一策”要求,严格执行限购政策和差别化的税收信贷政策,实行房地联动机制,不断提高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比例,加强市场监测监管,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多渠道筹措租赁房源,有效引导和规范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基本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品种供应、规范化管理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新增租赁住房超过70万套(间)。建立住房租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住房租赁合同网签备案“一网通办”“零跑动”“不见面”办理,为租赁各方当事人提供便捷服务。有效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作用,中低收入家庭占所有住房公积金购房贷款家庭户数比重保持在95%以上。

  三是多管齐下完善体系,住房保障受益群体有序扩大。廉租住房对户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累计受益家庭13.3万户;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分配供应、房源循环使用的力度,累计筹措房源18.5万套,累计受益70万户,有效缓解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的阶段性住房困难;稳妥推动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申请供应工作,累计签约12.5万户;健全征收安置住房保障方式,累计供应超过30万套。

  四是因地制宜把好方向,新一轮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取得新进展。把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关键举措和重要内容,坚持“立足实际、规划先行、以人为本、统筹实施”,聚焦“三高两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压沿线,生态敏感区、环境综合整治区)、房屋老旧、设施匮乏、环境破落等特定区域农民的零散居住整合和生活质量提高,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首位,把尊重农民意愿作为前提,以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为导向,扎实推进完成约2.7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任务。

  聚焦重点领域、重要区域、重大项目,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投资、抓改革”,城乡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

  不断深化落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各项改革创新举措,加快推进城乡建设发展向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转变,努力把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红利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现实效益。

  一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完善重大工程协调工作机制,积极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市重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超过7000亿元。尤其是2020年,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效落实“一图、一表、一责任书”,强力推动重大工程全面复工复产,形成有效投资,为经济发展做好支撑。以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能源互保供给、区域环境共同治理为抓手,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结合新城、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约127千米(含缆线型管廊约37千米)。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陆续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施工图审图要点(试行)》等文件,加快建立全流程标准体系。推进16个市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建设,临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写入联合国南南合作报告。

  二是优化建筑许可营商环境成效显著。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水平,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五个一”(即只登一扇门、只对一扇窗、只递一套表、只录一系统、只见一部门),实现审批事项大幅精简与审批流程创新再造,助力我国办理建筑许可指标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从2017年的第172位,提升至2019年的第33位,实现了跨越式前进。针对重要审批环节压缩时限,减少提交材料数量。政务服务创新成效显著,推动政务服务从“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监管评估机制不断完善,最大限度简化事前审批管理,对于能够通过事中事后监管纠正且风险可控的审批事项,采用告知承诺的方式加快办理。重点采取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事项、建设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挂牌成立市区两级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等具体措施,全面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

  三是建筑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总承包、建筑师负责制、全过程工程咨询等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按照“分类监管、放管结合、简政放权、提速增效、明确责任、阳光操作、诚信竞标、低价中标”的原则,制定出台《上海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形成按照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工程、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工程的分类监管体系。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广泛开展,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要求,累计绿色建筑总量达2.27亿平方米。大力推动单体绿色建筑向区域化转变,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实践,已创建或梳理储备的绿色生态城区共计29个,总用地规模近90平方千米。稳步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前1年完成1000万平方米的既有公建节能改造目标,积极推动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评定。装配式建筑发展态势良好,上下游产业链不断聚集、标准规范逐步完善、产业工人及技术人员水平不断提高、累计落实装配式建筑总量超过1.3亿平方米,2017年获批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BIM技术在重大工程、重点区域及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不断深入,规模以上满足BIM应用条件的建设项目中已初步实现BIM技术的全面应用和全生命周期应用。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上海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促进联盟,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工作稳步推进。

  以敬畏之心筑安全防线,增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系统性,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升

  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落实完善安全生产各项责任,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是加大维护投入,城市运行总体有序。持续推进公园绿地、积水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交通拥堵点、老旧小区燃气立管等设施更新改造,开展道路平整度专项整治,改善交通标识标线,修复地下管网,城市运行设施服务能力明显改善,有力保障了城市平稳运行。

  二是加强源头治理,安全风险基本受控。聚焦在建工地、燃气、地下空间、高空坠物、老旧住房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健全覆盖住宅、非居住房屋、公共建筑的安全排查和处置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空调室外机为主的外立面附加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玻璃幕墙基本纳管,完成中心城区及外环外建成区范围内12万千米地下管线普查、365千米燃气隐患管网改造、640千米高危供水管网改造。

  三是推进质量安全管理创新,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严格落实五方主体责任,明确建设方首要责任制。强化市场、现场联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实施更加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巡查制度,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追责、惩戒力度。全面开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面推进住宅工程质量缺陷保险,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持续深入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和宣传活动,源头管理更加深入、现场管理更加精细。

  四是强化预警预防,应急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注重从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初步建立与城市运行风险相匹配、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业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维护投入力度加大。制定完善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预案,强化应急实战培训演练,积极探索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预防的城市风险管理模式,重大风险源得到有效管控,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一届上海市委十次全会精神,切实落实《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上海市共建超大城市精细化建设和治理中国典范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谋划好“十四五”规划,为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提升人民城市建设新水平而努力奋斗。(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 黄永平)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十三五’推动城市更新”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

“十三五”成果,上海住建领域,城市精细化管理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