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行中认识建筑的美,女建筑师边走边画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11-16 13:21:22

[摘要] 15年来,梁励韵边走边画,走过了40多个国家,画过世界各地数百个建筑,积攒下了满满一书房的旅行速写。她还将自己的经验集结成书,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爱上用画笔记录回忆的方式。

在旅行中认识建筑的美,女建筑师边走边画.jpg

  【编者按】:梁励韵,熟悉的朋友都爱叫她“Lily姐”。对于Lily姐而言,在旅途中欣赏建筑是件最幸福的事,这不仅因为她作为建筑师的职业习惯,还因为她对多元文化的着迷。

  她还有一个固执的爱好,喜欢于用手绘的方式记录眼前的美景,即便科技的进步已经为人们提供了许多记录旅行的方式,纸和笔仍是她旅行中的最好“伴侣”。15年来,她边走边画,走过了40多个国家,画过世界各地数百个建筑,积攒下了满满一书房的旅行速写。她还将自己的经验集结成书,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爱上用画笔记录回忆的方式。

  澎湃新闻专访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水彩话欧洲》作者梁励韵,听听“Lily姐”爱上“旅行手绘”的故事吧。

  我为什么爱上边走边画

  我喜欢画画,是受我父亲的影响,他是个画家。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培养我绘画的兴趣。

  印象中,大概从三岁开始,每到初夏,爸爸就会骑着单车载着我到家门口附近的一处荷花池边去写生。其实那时候主要是他在画,我在一旁就抓蚂蚁和蜻蜓,玩累了就跑到他身边,拿起笔胡乱涂一下。虽然只是随性的涂鸦,但那些画都被爸爸保存下来,如今想起来,这段回忆实在是太美好了,让我觉得外出写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资讯并不发达,大家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更不要说去国外了。我记得大概中学的时候,家里有一个老挂历,上面印了许多世界各地的建筑,其中有一张上印了法国著名的卢浮宫,画中最显眼的就是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

  这张画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我觉得太神奇了,建筑居然可以长这个样子吗?里面又有什么呢?神秘的金字塔让我对建筑产生了兴趣。于是,后来考大学的时候就报考了建筑专业。

  进入大学后,那时候还没有电脑,建筑学仍然强调手绘,素描、色彩、水彩这些都是必修的课程。在所有的手绘课里,我最喜欢水彩,因为水彩很洒脱、很飘逸,表现力又很强。然而等我1999年大学毕业,去设计院工作后发现,电脑绘图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大家都开始用电脑制作效果图。即便我仍然想找机会去表现自己的水彩功底,也不得不承认手绘效率太低,而且精准度不够,慢慢丢下了画笔。

  离开设计院,我去大学做了老师。假期多了,也有了一定的积蓄,我便利开始了旅行。起初确实是因为职业习惯,看到一些设计好的建筑,就会忍不住用笔记录下来。那时候数码相机也不像现在那么普及,所以只能依靠书画的方式。最开始,我画的也不是很好,也不太好意思在别人面前画,但后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之后,“边走边画”就变成了一种享受,便慢慢坚持到了现在。

  其实“边走边画”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旅行中常常有许多“无聊”的时刻,比如大家都去买纪念品的时候,我不买,就会找个地方坐下来,用画画来打发时间;在加勒比海坐游轮,要度过5天漫长的日子,别人都去赌场玩,我就坐在邮轮的自助餐厅里画画;在越南走累了,一个湖边咖啡馆坐下来休息,我也会画画。还有大量的速写是在等待或乘坐交通工具上完成的,所以我画了很多火车站、地铁站的场景。

  当然,旅行的行程还是很紧张的,每一张速写都需要在零碎的时间里尽快完成。我也曾想过先用照片拍下来,带回家以后再画。但其实回家之后,时间一长,人就懒散了,当时的感觉也消失了,最后照片通常就被“遗忘”在电脑的某个角落里。

  因此,手绘不但记录下当时眼前的景象,也记录了当下你对它的最新鲜的感受。

  如何在旅行中认识建筑的美

  我第一次去欧洲,是在2007年的夏天,当时我所在的学校和意大利的一所高校有一个联合工坊的项目,我带着建筑系的学生前往参加。只要到了休息日,我就会在意大利的城市里“游荡”,工作坊项目结束后,我又租了一个车,沿着意大利这只“大靴子”的东西海岸线,绕了一圈。

  那次体验让我发现要了解一个国家,一定要多花点时间尽可能地进入当地人的生活。所以自那以后的每次旅行,我基本上都会只去一个国家,如果时间宽裕,至少呆个20天左右。

  在选择旅行路线上,我通常也是自己做的线路策划,首选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无论从历史上还是文化上一定是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再加上很多早期的建筑大师的作品本身也被列为了世界遗产。另外会去看一些行业内知名建筑师的作品,接着是最近十几年来特别知名的“网红”建筑等等。

  我还会选择出现过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因为这样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各种不同的风格。比如西班牙的科尔多瓦主教堂,它最开始是一座罗马神庙,后来又建造了天主教修道院。公元711年,伊斯兰势力征服西班牙之后,教堂被分成两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共生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784年,阿卜杜拉赫曼一世将基督教部分买下,在原址上建立了现在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后来在复国运动中,科尔多瓦于1236年重新成为基督教统治地区,大清真寺随即被改建成罗马式天主教堂。这些反反复复的宗教文化,历史细节都融入在了建筑里。

  其实现在在欧洲,很多城市里都有开发成熟的建筑旅游线路,比如说去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定绕不开高迪作品;在美国芝加哥的话,有专门观光现代建筑师赖特作品的旅游路线;比利时有建筑大师维克多·霍塔的旅游线路;芬兰有阿瓦阿托等等。

  经常有人问我,梁老师,你旅游看建筑的时候,是怎么看建筑的呢?或者有一些不是学建筑专业的朋友会问我,你能评价一下这个建筑好看在哪里,是什么风格吗?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提问。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先要了解建筑建造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去看它长什么样子,因为很多建筑都是在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相互影响下而诞生的产物,如果你撇开这些东西只看结果的话,是看不出它好在哪里,到底它美在什么地方。

  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教堂,很多人都觉得主教堂很雄伟,穹顶特别高大,大理石很漂亮,但是如果你了解它建造的历史背景,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它会建成这样?为什么跟中世纪那些阴森的教堂完全不一样?因为它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受到当时佛罗伦萨共和国整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影响,上帝的“统治”力正在被削弱,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和确立自身才是世界真正的主人,它是乐观与世俗的象征。

  还有很多的建筑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可能不算什么,但它们在诞生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时代的先锋,所以要把建筑放在一定的历史前提下去看,你才能知道它真正的价值。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在西班牙拜访现代建筑大师路德维西·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这栋建筑创作于1929年,是当时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时候的德国国家馆,在建筑史上也是非常知名。

  当时门票还挺贵的,要15欧。几个朋友不是学建筑的,他们在外面看了半天,跟我说这房子太普通了,不值得看。另外,整个建筑用了大量的玻璃,像一个玻璃的盒子,朋友就说“你怎么这么傻,不用15欧,站在外面也可以看到里面是什么样”。

  的确,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建筑早已是见怪不怪了。但放在当年,路德维西·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极简主义理念可是相当前卫和新潮,大大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建筑设计师。因此对于许多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来看“巴塞罗那德国馆”都不由地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态。

  不管走多远,总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一次出门远行,画画工具与我几乎是形影不离。

  但水彩画需要用大量的水,我不可能老背着一壶水到处走,那水从哪里来的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把自然中的水融入到自己作品里,有时候没有纸了,就拿餐厅的纸巾临时当作画布。

  在旅途中,这样的变通和奇遇有很多,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同样热爱画画的人。

  在柬埔寨吴哥窟,我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是当地人,当时也在画画,更巧的是,我们在画同一个神庙。但由于不好意思开口搭讪,大家互看了一眼就各自埋头沉浸在创作里。等画完之后,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很自然地交换了作品欣赏。

  虽然他只懂一点点英语,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通过肢体语言和眼神去交流,但我能感受到他对画画的热爱。后来我在日本、西班牙、意大利,也遇到过许多优秀的旅行画家,大家虽然彼此不怎么说话,但这种超过言语的惺惺相惜让我十分感动。

  其实现在,国内也涌现了不少“城市速写”的社团组织,大家周末会一起上街描绘城市的景观,有热爱建筑的,也有热爱画画的。

  后来我开了公众号,开始分享自己的“边旅行边画画”的经历,久而久之,聚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少朋友问我能不能自己开一个团,带着大家边旅游边画画。 于是从2015年开始,我每年暑假组织一个20人左右的旅行团前往日本,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和建筑作品。参加者来自全国各地的,有父母带着孩子,也有退休的老人,大家都冲着对建筑的热爱,旅行写生的热爱而来。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广州的团友连续参加了四届,第一次他自己来参加,第二年又带着同事来参加,后来他带小孩一起来了,再后来还带着公公婆婆参加了一次。

  还有一个9岁的小男孩,他其实并不喜欢画画,是他爸妈想给他一个熏陶,带着他来参加。旅行最开始的阶段,小男孩一上车就问我还要多久到下一个景点,但并不关心目的地是哪里。我刚开始以为他只是不耐烦,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想计算一下自己能有多长时间玩游戏,一路上几乎都沉浸在手机游戏里。

  过了两三天之后,他慢慢被我们的聊天的主题和看到的东西给吸引了,有时候会主动跑来向我提一些问题,说“这个建筑怎么样,你觉得怎么样?”,那一次旅行结束之后,他跟我说,他开始喜欢画画了。梁励韵的《水彩话欧洲》,囊括了她在欧洲游历期间创作的旅行文字和手绘作品。

  梁励韵的《水彩话欧洲》,囊括了她在欧洲游历期间创作的旅行文字和手绘作品。

  大约10年前,我就开始有写书的想法了,想把去过的40多个国家的经历写下来,但后来发现内容太多,仅用一本书无法囊括一路上各种有趣的故事。于是就想干脆做成一个系列,先从欧洲开始写起,因为相比较周边几个亚洲国家,大家对欧洲国家的风土人情并不是那么熟悉。

  书中收录了我在欧洲旅行期间的大部分建筑手绘,囊括了皇宫、教堂、古城、公园、火车站和工业遗产等各类建筑。文章里也融入了我对生活的一些思考,希望读者在看这些文字的时候,能产生一些共鸣,哪怕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建筑,看完这些文字之后,脑海里也会浮现出关于建筑的想象。

  好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怎么能够画得这么好看呢?我常说需要100个小时的积累。但相信我,人人都可以开启自己的旅行写生,它和你是否具有绘画天赋和成熟的技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你只是用它来记录一段人生经历,丰富你的某段假日时光。

  只要你开始下笔,它就已经是精彩非凡。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在旅行中认识建筑的美,女建筑师边走边画”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

女建筑师,建筑美,建筑画像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