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雨中飘零的文物!该怎么拯救你,我们的古建筑?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7-21 13:16:26

[摘要] 从6月份开始,持续的暴雨引发了洪涝灾害,11省份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受损文物中,古桥梁被冲毁、古城墙坍塌和文物建筑房屋垮塌较为严重。

500多处文物毁于洪灾!该怎么拯救你,我们的古建筑?.png

  流年不利的2020,疫情还未消去,又遭洪水侵袭。

  从6月份开始,江南、华南、西南多地普降大雨,持续的暴雨引发了洪涝地质灾害。水位升高、河水倒灌、堤坝决堤、房屋冲毁。

  重庆,连续的暴雨引发了山洪,洪水从三楼住户家中穿窗而出,倾泻直下;

  广西,一整栋住宅楼房直接被洪水冲垮倒塌;

  川黔铁路线上,洪水瞬间漫过了铁路;

  江西鄱阳湖湖区,发生超警戒3.85米左右的洪水,水位甚至超过98年的大水,"桑田"变成"沧海";

  还有许多的南方城市,城市内涝漫过房屋,势不可挡,严重威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样损失惨重的,还有各地的古建文物。

  据统计,截至7月16日,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湖北、重庆、广东、福建、贵州、浙江等11省份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其中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其中江西160处,安徽144处,湖南62处,四川41处,广西35处,湖北31处。

  受损文物中,古桥梁被冲毁、古城墙坍塌和文物建筑房屋垮塌较为严重。11个省份中共有70余座桥梁受损,其中包括湖南张家界马头溪风雨桥、安徽黄山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桥、宣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成桥,四川阿坝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维会师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蒙古伸臂桥、哈尔桥、阿斯久桥等、江西婺源彩虹桥等。

  湖北武当山五龙宫龙虎殿,湖南朱家大院、体仁堂、龙山里耶瞿家大院和吴杨支祠等古建筑,因洪水房屋倒塌严重,形势严峻。

  01 湖南张家界马头溪风雨桥

  6月13日上午10点,马头溪风雨桥被汹涌的溪水瞬间冲走,只剩下桥墩。

  马头溪风雨桥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韭菜垭村,修建于明末清初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因其独具特色的民俗而成为张家界知名旅游景点。

  02 江西婺源彩虹桥

  7月8日下午,婺源县清华镇出现山洪,河水上涨,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彩虹桥桥面被洪水淹没超1米,东端引桥至二号桥墩之间的桥面木结构(两廊一亭)被冲毁,

  婺源彩虹桥,建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这座桥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思取名,桥长140米,桥面宽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

  目前被冲毁主梁已找到三根。婺源已发布“彩虹令”,全网继续寻找被洪水冲走的原木构建,呼吁广大群众,若有发现廊桥相关木构建线索,请及时联系婺源县文物局。

  03 黄山市屯溪区镇海桥

  7月7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数百年历史的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的明代老大桥(镇海桥)被洪水冲毁。

  屯溪镇海桥,一般被黄山人称为“老大桥”,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遭水毁,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度重修。屯溪镇海桥为六墩七孔石拱桥,长133米,两端引桥各15米、宽6米、高10米,拱洞跨度13米至15米不等,是安徽省现存的长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桥之一。

  桥体上部为等截面实腹式石拱,下部为浆砌条石重力式墩台。桥墩成等腰三角形,上水头的分水头石尖翘起,造成船头状,石墩背部为龟背纹,仿佛六只石龟驮着桥梁。

  镇海桥位于屯溪三江口,即新安江、率水、横江交汇处,跨立在横江口上,东西贯穿屯溪老街与黎阳古镇,旧时为进出屯溪的门户,现为通往黄山机场、西郊和江西婺源的重要通道。

  古桥历史上来因屡受洪水伤害,曾4次重修重建。这次没有挺过去,同样令人惋惜。目前古桥的重建工作已经启动,洪水过后就打捞构件。

  04 湖北襄阳古城墙

  6月20日上午,连续发生强降雨天气后,湖北襄阳古城墙东段中部墙体发生局部垮塌。

  垮塌地点位于襄阳城墙东门向南约150米,长度十余米。城墙东门以及垮塌墙体两端的护城河入口均设置了安全围挡,禁止游客进入。垮塌墙体位于护城河一面,上面全部覆盖上了雨布。

  襄阳古城墙总长约7.33公里,除城墙外,现尚存临汉门城楼、震华门瓮城、拱宸门瓮城、夫人城城台、城东南角角台和仲宣楼,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各地文物部门成立防汛抢险应急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和受损文物善后保护工作,全力搜集、保存好文物构件或者部件,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

  文物局将密切关注和督导各地文物防汛安全工作情况,并根据各地文物受损实际,在灾后文物修缮修复经费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

  灾难过后的反思

  为什么此次南方洪灾给古建文物、人民财产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

  有人骂无情降灾的苍天,有人归咎于违反自然规律的围湖造田,还有人抛出了每逢国内城市内涝时必不可少的那一套观点:城市排水系统不行,太落后。你看看人家东京的地下排水系统、德国在青岛造的下水道……

  凡事有因必有果。但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这次洪灾范围之大、影响之大,都不是简单几句话能概括。

  首先,国内历史上从不缺大水灾。

  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两千一百多年中,国内有1092年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平均每两年一次。引发此次洪灾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气候反常导致的长江流域降雨量的增大。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中国处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近60年的暴雨发生频率明显增加,这次长江流域的强降雨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其次,今年副热带高压比较强,入梅时间较常年偏早,加之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空气交汇,导致今年长江流域的持续强降水。

  自今年6月1日以来共出现6次强降水,截至7月12日,较往年造成的影响是1916年(395亳米)、1998年(358毫米)的历史高点,为1961年(403毫米)以来的同期最多。综合分析研判显示,今年长江流域的暴雨和1998年相比较弱,但比2016年强。

  其次,在这样的天灾背景下,由于平原上的水利系统难度大,而洞庭湖、鄱阳湖由于泥沙淤积和多年的人工开发,实际蓄水量变小,在前期的退田还湖中,没有解决泥沙淤积和蓄水量有限的问题,导致洪水满溢,这可以归结为人祸所致。

  再者,文物古建本身防灾抗灾能力弱,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尤其是一些革命旧址,多为祠堂、民居建筑,建筑等级不高。再加上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受自然地质灾害影响较大,就很容易在灾害中受损。

  最后,国内文物、建筑学界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研究集中在建筑格局、形制、结构等方面,对文物自身具有的防灾抗灾功能作用关注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文物防灾理念和技术体系,文物修缮中防灾减灾措施缺少针对性指导,许多文物自身的防灾抗灾功能尚未很好发挥。

  除此之外,文物防灾减灾整体能力不强。一些地方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文物防灾减灾尚未作为重要和专项内容纳入地方自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当中。同时,基层文物部门机构薄弱,人员力量普遍不足,缺乏有效抢险救灾专业力量,面对重大自然地质灾害,文物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

  文物古建保护如何开展?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洪水退去后,首先需要将文物防灾减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在重大自然地质灾害中,将文物作为重要财产,统一协调实施抢险救灾。

  其次是开展文物灾害风险评估,在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影响文物本体安全和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将建筑加固、防震、防渗、泄洪等文物防灾抗灾措施,作为文物修缮内容予以同步考虑、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同时,深入挖掘一些古城、古村落和古建筑等本身具有的独特防灾体系和抗灾功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城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故宫科学的排水系统使其600余年始终未遭水害,四川都江堰本身即是分水排沙泄洪水利工程,安徽寿县古城城墙石堤岸、涵洞、月坝等系统没计构成了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赣州古城“福寿沟”是宋代城市排水系统等,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防汛抗灾作用。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防患于未然,永远是最好的应对办法。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信息,想学建筑专业的考生们持续关注更多建筑行业的热点新闻,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

古建筑,洪水损毁,拯救方案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