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大事记:曾就3个问题争执不下

来源:建筑界编辑:袁斌发布时间:2019-03-01 11:24:10

[摘要] 7月6日,湖北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老人在江边钓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进入全线通水倒计时。  酝酿半世纪,鏖战十余年,江水北


7月6日,湖北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老人在江边钓鱼。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进入全线通水倒计时。

  酝酿半世纪,鏖战十余年,江水北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进入全线通水倒计时。今年汛期过后,北京人即可喝到长江水。

  这是一项创下诸多纪录的“超级工程”:世界距离最长的调水工程,世界水利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搬迁……沿线省市百余县市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风土人情,随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从本周起,新京报记者将从水源地一路向北,走进中线沿线10座城市,聚焦因水而改变的城,因水而改变的人。

  南水北调中线的“水龙头”终于拧开。

  7月3日10时58分,河南淅川县陶岔渠首枢纽的闸门缓缓提起,丹江口水库的水首次注入中线总干渠。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称,这次充水试验为今年汛后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做好准备。

  7月7日,根据南水北调官网倒计时,116天后,丹江水将一路向北,最终流向北京的千家万户。

  从1952年提出“南水北调”,到近在眼前的全线通水。丹江水进京之路,走了62年。

  论证 三问题争执不下

  专家称,初期只见论证不见决策,感到决策层“举棋不定”

  6月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宣布工程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最后冲刺离南水北调设想提出,足足60余年。

  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第一次提出了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50年后,国务院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在亲历者记忆里,工程决策过程一波三折,争论不断。

  中科院院士、水文专家刘昌明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接触南水北调工程,后来成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昌明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自己曾参加水利部、中科院甚至联合国关于“南水北调”的研究项目,但只见论证,不见决策。他感到,决策层“举棋不定”。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首任主任张基尧回忆称,1997年有一次在京西宾馆开会,那时候国务院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审查委员会,时任副总理邹家华是主任,他主持会议,会上因几种意见争执不下,最后不了了之。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曾任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参与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起草全过程。

  许新宜告诉新京报,当时主要争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北方到底缺不缺水?如果缺,缺多少?二是水源地能调出多少?三是生态与环境问题。

  “大家在具体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在他看来,南水北调工程就像是国家置办的“家底”,可大幅度提高受水区的供水安全保障,当北方受水地区再发生严重缺水时,国家有能力、有手段缓解,不至于造成经济社会不稳定或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南水北调,大事记,争执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