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人口面临的居住问题及建筑设计解决策略研究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3-24 15:21:10

[摘要] 第 1 章 绪论1 1 研究背景1 1 1 青年向北京聚集的现象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青年向北京聚集的现象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北京市承载的城市功能不断增多。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北京自身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很多国内外的人来到北京寻求更好的发展。其中,很多青年人把北京当成自己理想的栖息之地,希望留在北京。作者通过查阅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大学毕业生数据,应届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长,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就业压力。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有大约 45%的非京籍应届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发展,总数为 50623 人。每年新增的非京籍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占到了北京每年增长人口总数的 11%。从 2004 年到 2015 年,京内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年均增长 5%。为了研究青年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者查阅了国家统计局网站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获得了 2010 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的人口数据,以这几个经济较发达、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为例,根据该数据作者绘制了人口曲线分布图。通过分析该图我们得知了,北京市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 20-30 岁之间,占到调查人数的 25%。人数最多的,年龄大约集中在 20 岁到 24 岁之间,占到调查总人数的 13%。其次是 24岁到 30 岁人,占到调查总人数的 12%。大约有 11%的调查对象为 30 岁到 34 岁北京人。从整体上来讲,北京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20 岁到 40 岁之间。这一数据远高于我国全国青年人口比例的 27%,所以北京青年人口所占比例较多。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笔者在本节中对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点对从两个方面对现有的理论研究观点进行分析,一是“青年住宅”;二是“小户型住宅”。和青年住宅相比,小户型住宅的范围更加广泛。但是,小户型住宅却是青年人的首选。在空间特征上,小户型住宅和青年住宅十分相似。所以,笔者在本节中对小户型住宅以及青年住宅的已有理论和现存案例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到这两种形式的住宅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外很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青年住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大卫·路德林和尼古拉斯·福克在他们的联合着作中详细阐述了青年家庭生活理念对住宅设计产生的影响2。很多杂志也对青年群体住宅需求和风格进行了阐述。比如《HousingStudies》就是一本讲述青年住宅设计风格以及青年住宅项目案例的书。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学者也都从“小户型住宅”角度对青年人住宅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研究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青年住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很多国家为了恢复国民经济,解决国内居民的住房问题,开始对小户型住宅进行研究,同时还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探索。荷兰鹿特丹于 1920 年实施和两个小户型工人住宅项目,户型面积基本上在 40 ㎡到 60 ㎡之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 1928 年正式成立,在成立之初把小户型住宅作为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经过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十分具有创新性的住宅概念,比如“居住最小单元”概念。格罗庇乌斯(Walter Gropius)在对小户型住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于 1929 年提出了小户型住宅的面积维持在 50 ㎡到 90 ㎡为最佳。并且经过对空间、采光以及热舒适性等进行精确计算的前提下提出了小户型住宅的最低标准。他认为,小户型住宅要努力使住户能在其中完全舒展其生命机能3。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于 1952 年根据小户型住宅设计理念设计出了马赛公寓。在 1980 年的德国国际住宅展览会上,很多建筑专家和住宅设计者提出了“回归小户型”的设计理念。荷兰着名建筑师创造性提出了“SAR 理论(或称支撑体理论)”4。该理论认为,在住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形成一个完整的骨架,然后根据设计规划来设计不同空间和面积的单元户型。每一个相邻单元之间应该设有预留洞口,这样就能为以后的调整和变化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得小户型的设计变得更加灵活。

...........

 

第 2 章 北京青年群体住房现状分析

 

2.1 相关概念确定

2.1.1 研究范围界定

笔者在文章中重点对北京青年人住房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所以,首先应该界定目标群体的概念。青年人住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涉及户籍制度和劳动市场,同时还设计社会保障住房以及遗产继承等。笔者在不考虑户籍制度的情况下,把北京市常住青年作为研究对象,即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青年人口,包括本地青年、外来京籍青年和流动青年。其次,对“青年人”年龄范围进行界定。全世界不同社会对青年一词的理解往往不同,而青年年龄定义至今也无明确界定范围。1985 年国际青年节,联合国首次将青年定为 15-28 岁,现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青年的最高年龄限界定为 44 岁;国家统计局把 15 岁到 35 岁之间的人称之为青年人;全国青联把 18 岁到 40 岁的人称之为青年。所以,青年人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跨度很大。但是为了本文的研究,笔者对青年人群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和明确。35 岁以上人群多为已婚并且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积累,因此本文选取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将青年的年龄上限界定为 35 岁。同时,我国法律规定,18 岁以上的公民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因此,最终将青年人年龄界定为 18—35 岁。

..........

 

2.2 北京青年基本情况调研

本次调研分别从中国青年发展报告13、智联招聘网站数据库、伟业我爱我家网站以及作者全程参与的都市实践 China house vision 重叠共居项目的前期调研报告等渠道获取青年以及其住房情况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获取北京市青年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单位、家庭收入状况及户口所在地等基本情况,得出了如下的统计结果。为了研究北京青年人口年龄及性别上的差异,作者通过查阅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获得了北京市青年人口的年龄性别数据信息,根据该数据作者绘制了年龄和性别的分布图。由图 2-1 和图 2-2 可知,青年人口中男性比例占 61.94%,女性比例占38.06%,男性约为女性的 1.6 倍,男性人数远多于女性。年龄在 18~25 岁的青年人占45.28%;26~30 岁的人员数量占 32.50%;31~35 岁的占 22.22%。可见,18~30 岁的青年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占到了北京市人口数量的 77.78%。18 岁到 30 岁的青年人刚刚结婚,产生了刚性的住房需求。所以,笔者选择这类青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符合现实状况。

.........

 

第 3 章 北京青年群体居住需求分析......40

3.1 青年群体新特征.....40

3.2 青年人的居住需求...........42

3.3 本章小结.......44

第 4 章 基于北京青年居住需求的住宅设计研究......46

4.1 针对北京青年新需求的设计思路.......46

4.2 嵌入式空间居住策略.......46

4.2.1 基本策略......46

4.2.2 实际应用......47

4.3 交错式空间居住策略.......50

4.4 共享式空间居住策略.......52

4.5 青年住宅的探索——CHINAHOUSE VISION 重叠共居项目...........594

4.6 本章小结.......66

第 5 章 青年住宅空间的设计建议..........67

5.1 空间适应性设计.....67

5.2 空间舒适性设计.....68

5.3 空间效率性设计.....68

5.4 空间共享性设计.....69

 

第 5 章 青年住宅空间的设计建议

 

通过前文对于住宅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了研究如何让青年人用更小面积来满足居住需求的嵌入式居住、交错式居住两种策略,以及如何让青年人用更小的生活成本来满足生活所需,即如何提高单位面积居住价值的共享式居住策略。并且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这些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和意义。本章则就如何在具体设计中运用这些策略总结了一些空间设计的建议。

 

5.1 空间适应性设计

大多数的青年人都是单身青年。随着年龄的增加,和他们生活状态的改变,他们对居住的需求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这种需求变化也会对住宅空间带来影响。所以,随着他们生活喜好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的居住空间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所以,在青年住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适应性”和“易变性”。“嵌入式居住策略”和“交错式居住策略”也是利用空间的变化来实现使用效率的提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些建筑设计专家便对当时的住宅楼的住户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发现:所有的居住着都有一种本能,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所以,尽管住宅的基本框架是一样的,但是每一家的内部空间形式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户型,不同的居住者往往也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和设计理念进行改造和设计,进而产生属于自己内心需求的新的居住空间。17在住宅设计的过程中突出“适应性”和“易变性”,体现在设计上就是突出居住空间的动态性,居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对居住空间进行改变,使得整体的居住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在不同时期,青年人往往还会对居住功能空间进行调整和转换。对于住宅空间,在考虑易变性的过程中,重点应该对厨卫和管道进行慎重设计和考虑。在设计过程中尽量让管道进行集中,这样就能节省空间。还要将厨卫空间进行集中布置,充分提高厨卫的空间利用率。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对空间进行分隔,家居的布置也要灵活。居住者在不同功能空间的活动范围和尺寸往往不一样,这就需要空间和家具的使用也要体现出差异化。设计者应该根据居住者在不同功能空间的活动尺寸来设计家具的尺寸,这样就能尽可能的减少家具所占空间,大大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从整体上来看,青年住宅内部空间十分狭小,同时还应该根据四维向度来进行空间的叠加。

........

 

结 语

 

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青年住宅的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设计问题和居住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在青年住宅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同时还要更好的融入青年人的现代生活理念和价值观。所以,青年住宅设计问题承载了整个社会对青年人的关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青年住宅设计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笔者实际上也属于北京青年人,也面临着居住的压力。所以,笔者选取北京青年人住宅问题为研究对象。尽管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对青年住宅设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案例。但是,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从青年人理念和生活习惯等角度找到更加符合现代青年人居住需求。论文研究过程中分成了 6 个章节:第一章:介绍北京青年人口的现状以及青年向城市聚集的意义,分析当前蚁族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进而给出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等等。第二章:北京青年群体住房现状分析。同时,该章节还就北京青年群体住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其人均住房面积、房屋产权、房屋类型、房屋设施的舒适程度以及住房满意度等的调查结果,得到了北京青年面临的主要居住问题以及影响其住房情况的因素,分别从其婚姻状态、人口归属地、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以及职业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三章:北京青年群体住房需求分析,分析了青年人口的独特特征,如喜欢富有变化的生活,工作生活空间一体化趋势明显,崇尚定制化服务,追随智能化生活以及大面积住宅不再是其购房或者租房关注的重点等等。同时,从青年人的新特征出发分析了青年人的新的居住需求。并分别从基本居住需求、娱乐活动需求、人际交往需求、自我提升需求以及领域感和私密性需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四章:适合北京青年群体居住的住房设计研究,分析了嵌入式居住策略、交错式居住策略以及共享式居住策略等适合青年人居住的策略,给出了不同居住策略的空间特点以及设计方法等,并且以 CHINAHOUSE VISION 重叠共居项目为例,给出了其单元空间与家具体系、住户行为分析以及共享社区等的设计。第五章:根据空间策略提出了青年住宅设计的建设,指出青年居住空间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其空间的可变性、舒适性、高效性以及共享性等。

..........

参考文献(略)

 


建筑论文,居住方式,居住行为,空间模式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